· 在东莞,第五年 ·
无人值守依然有序
今年是尔遇书店成立的第五年,也是24小时公益书吧成立的第五年。
创店之初,尔遇书店创始人蔡如明便有这样的想法——专门规划一片区域为所有人全天候免费开放,希望能为来来往往的灵魂提供一个暂时休憩的地方。
“希望在偌大的城市中,
总有一盏灯为你点亮。 ”
“如今,早上上班的时候
看到有人从书吧中睡醒离开已是常态。”
书吧秉承开放宽松的态度,无人看管,也无任何限制,书籍自由借阅,读者自觉记录、归还。
无论是备考的学生、工作的成人,还是旅客、流浪汉,都可以随时推门进入,在这找到属于自己的城市一隅。
“最开始,我们采用招募‘吧主’的形式,
一位负责一个书架。”
时光荏苒,60平方米左右的书吧早已被各式各样的书籍、留言填满。
第一位吧主是来自东莞中学初中部的语文老师梁聚峰,他捐赠了许多书,也曾带领学生们来开展活动。
2018年,书吧与六度公益开展合作,由六度公益志愿者协助整理书籍等。书吧逐渐步入正轨,实现日常无人管理,有了生机,也有了活力。
出乎意料:书越来越多
“我们也不会经常清点,
但总体是波动增长的。”
截至采访时,书吧内共有书籍约3200册,涵盖文学、哲学甚至心理、医学等专业领域,还有一些杂志。
“书吧是一次全新尝试,预想过很多情况”,店员感叹着,“结果反而是书越来越多。”书架上不时会迎来无名人士带来的“新朋友”,甚至有人专门把一些饰品摆件留下,装点一方空间。
书吧不是深夜看书的唯一选择,在东莞,各地图书馆早已设有24小时开放阅读室,满足市民多样需求。
谈到不同之处,“首先我们不用身份证”,她笑着,“当然书可能没有他们多、好,但书吧环境更放松,人们在这里会更轻松自在,可以在这看书,也可以干自己的事,睡上一觉。”
· 这5年,他们与书吧的故事 ·
点点滴滴,互相温暖
人在书中写下故事,书与人相遇又成就新的故事。新冠疫情袭来,尔遇书店与书吧都遭受了很大冲击。
“我都一度以为书店要开不下去了。”
有位学生还专门拍了视频发给店长蔡如明,传达了“书店不能倒”的强烈想法。
无数平凡又感人的故事曾在书吧的灯火里上演。正是这些点滴温暖,让大家不舍,坚定了维护书吧的心。
书吧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。它曾迎来一对在除夕夜坚持看书的父子,也曾是一位外国老师每周举办英语角的固定场地;曾让旅客落脚平安度过一夜,也曾为迷途学子提供容身之所。
正在书吧中自习的陈先生说出自己的故事,16岁时,自己曾因与家人闹矛盾而离家出走。
不知何去何从的他遇见了书吧,在这里度过了最初的几个迷茫夜晚。于静谧中思考,重拾前行力量。现在他已经考上了大学,可每逢假期,他还是会隔几天就来书吧坐一坐,读读书。
留言板里的人间百态
书吧的留言板铭记着人间百态。便签上书摘、读后感、未来目标、打油诗等不一而足。
有人写道,自己因为书吧爱上东莞: “每当夜来临,熟悉又静的书店总在那呆着。也许这是我爱上东莞的原因!有着大湾区的机会,少了深圳的快节奏,还有一个可以慢下自己脚步的书店”。
有人也期待能在这里邂逅浪漫: “我昨天梦到了一个男孩,他很爱看书,也很喜欢尔遇,我们总会聊哲学、法律和经济。他也会来这吧?”
书吧走过月亮的阴晴圆缺,也见证人间的悲欢离合。
· 折射文明创建成果 ·
“如果条件允许,
还是想再打造一个公益书吧。”
在时代的洪流中,尔遇也在积极进行探索和转型。书店现在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活动:读书会,店长体验活动,成长探索营,学习加油站……
“正常情况下,通过这些项目活动等书店收入,我们是能自给自足维护书吧的。”许嶂芳坦言,卖书、文具等收益太一般,创新的活动项目才是经营的底气。
能“自我造血”,才能把公益持续运营下去。如今,书店正规划在西平开一家新店,并计划再打造一个公益书吧。
书和人和事的点滴,都支撑着书店坚持下去。在社会巨变中坚守,为初心不变;在困境挑战中创新求变,为坚守支撑。
小小公益书吧,涂抹着文明的底色,折射的是东莞高位推动文明创建,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,引导市民群众自觉养成文明习惯,实现城市文明成都和市民文明素养“双提升”。
尔遇书店也是
东莞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
相似的故事在东莞的不同角落上演
或声名远扬或其貌不扬
兢兢业业地温暖着一群又一群人
正是无数个它们涓涓细流
汇聚成这座城市的磅礴力量
共同推进东莞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
来源:东莞发布综合,东莞日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