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去深房广场办事,看到一间便利蜂。这家便利店在帝都随处可见,深圳还不多,赶巧进去逛了逛。
商品琳琅满目,吃的东西很多,但我被其中一个货架吸引,上面摆着各色丝袜。虽然我知道日系便利店也有卖,但在深圳一些本土便利店却很少见。我很好奇:真的有OL会在便利店买丝袜吗?
问了店员,买的人确实寥寥无几。这不禁让人更加疑惑丝袜存在的必要性。
众所周知,好的商圈寸土寸金,一家便利店开在这里租金并不便宜。别看便利店小小的,SKU却有2000多个,货架塞得满满当当。既然这样,为什么还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保留这些“滞销品”?
店员一句话点醒了我:谁没个不时之需呢?
对哦。我忽然想起半夜跑到楼下便利店买手机充电线的情景。
如果简单划分的话,便利店的商品大概可以分为两种:
一种是高频商品,即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内,平均购买或使用的次数很多。比如热餐、便当、包子、关东煮这类鲜食,还有零食、饮料、咖啡等等,消费者每天都有需求,都会来买,它们也是便利店主要的收入来源。
展开全文
另一种是强目的性商品,有时也称为刚需商品,它们不会经常出现在消费者的清单里,但必须的时候却非用不可,比如丝袜。试想一个每天都要穿套装挤地铁上班的女生,薄薄的丝袜难免会被剐蹭、划破、勾丝,这个时候,便利店里那双静静躺了很久的丝袜就成了她缓解尴尬的灵药。
同样的,如果你仔细看,会发现更多类似的商品,比如化妆棉、睫毛夹、卸妆水等等,这类商品的销售时间成本是很高,对便利店的销售贡献更是有限,但正是有了它们,便利店才配得上“便利”二字。
经常看到有人“吐槽”便利店的东西比超市贵。但你想想,当一个正在上班的女生不小心把丝袜划破,她会想到花半小时去最近的超市买一双代替品吗?不会,但便利店可以解她的燃眉之急。
又或者,你切菜时突然割了手,想点烟却找不到火,你会跑去超市买创可贴和打火机吗?当然也不会,但你会选择便利店,这就是便利店存在的意义:没烟了买烟,渴了买杯水,来大姨妈难受了买片暖暖宝……
所以,OL真的会去便利店买丝袜,而且是带着感激的。
正准备离开,瞥见角落一个货架上整整齐齐摆着几双拖鞋。脑子里蹦出看过的便利店故事。
某天,滂沱大雨,一个浑身湿透的女生跑进一间711,找了半天,绝望地问店员:拖鞋在哪儿?我们不卖拖鞋,店员如是说。女孩哇地哭出来:你们为什么不卖拖鞋?
或许在7-11看来,比起丝袜,拖鞋连销售的机会都没有,但便利蜂可能不这么想,它总会等到“不时之需”的人,真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