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文章

1、丢开往事,才能不断继续前进

阿甘穿着珍妮送他的跑鞋,不停地跑步横穿美国,一跑就是三年,旅途中不少记者问:你是为了世界和平吗?你是为了无家可归者吗?你是为了妇女权利吗?为了保护环境吗?还是为了动物?你为什么这样做呢?

「我只是想跑」,阿甘在独白中说道:「他们就是不相信,有些人跑步是没有什么原因的。」

来访者也会有各种问题,比如 「做冥想到底能不能改善我的焦虑情绪?」「坚持运动真能帮我缓解抑郁?」「规律作息为什么就能治疗失眠?」

我们在做决定之前常常习惯性地去计较做一件事的结果,计算成本,权衡利益,畏惧困难,规避风险。然而往往是想得多做得少,导致结果离预期越来越远。

阿甘没有理由地跑了 3 年,成为了名人,也明白了 「丢开往事,才能不断继续前进」 的道理。

2、不必瞻前顾后。

给几位焦虑失眠患者做行为治疗的指导,开始大家尚可坚持,但两三天后都反馈说并未见到效果,不想继续做,继而询问是否有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偶然在网上看到《传习录》中片段:「立志用功,如树使然。方其根芽,犹未有干;及其有干,尚未有枝。枝而后叶,叶而后花、实。初种根时,只管栽培灌溉,勿作枝想,勿作叶想,勿作花想,勿作实想,悬想何益?但不忘栽培之功,怕没有枝叶花实?」

看到这段感叹先生实乃认知行为之鼻祖,这是对 「活在当下」 最好的解释。这里又跟诸多治疗流派有相通之处,包括森田疗法和正念。大意都是说行为处事应当回到事物本原,不必瞻前顾后,只需纯粹去做即可。

3、「懂得这么多道理,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」,你大可不必抱怨,因为其实你懂得并不多。

经常听到有人这样为自己的错误辩解:我不是不会,只是没做好。语气表露出一种 「蜜汁自信」,这句辩解有潜藏的一层含义就是 —— 我的认知部分已经达到了,只是行为层面没做到而已。用精神分析来解释,这是一种 「否认」 机制,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而产生的一种防御策略,这样就可以避免承认能力不足。

用阳明心学来解释,这就是 「知行不合一」,「你以为的知道」 大概率与 「真正的知道」 相距甚远,「知行合一」 其实是在说认知与行为的一体性,说白了 「知」 和 「行」 是一回事儿,做不到大概率等于不知道。

想到最近给一个疑病患者布置了冥想打卡的任务,开始时满口答应,但做了三天就放弃了,问他为何坚持不下去,解释说 「我知道冥想好处很多,但就是做不到」。他其实不知道冥想到底有哪些好处。

这个同样可用来解释世人常说的 「懂得这么多道理,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。」 你大可不必抱怨,因为其实你懂得并不多。

4、试过才知深浅。

「尽管有时我还是想做一个非常不同的人。不过,我不再努力把这些不切实际的愿望变成现实了。」

「成功的人生并不是在行动之前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,恰恰相反,只有行动、实践、质疑、再次行动,你才能发现自己是谁。我的经历就是这样。我的个性一部分来自遗传,一部分来自早年的经历,但直到我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之后,它才最终成型。」

「我现在觉得,人生,就是对自己性格的探索。要是一个人,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,擅长做什么,那是何等的悲哀啊。人生之旅就像是攀登一种个性的阶梯,在此过程中逐渐证明自己、发现自己。」[1]

5、边走边看。

陈嘉映在《何为良好生活》[2]中也谈到了 「知行关系」——「这个疑问,笼统表达,就是:我该怎样生活?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,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。

这个问题,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,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,而是行路的问题 —— 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,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: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。

在最初 「选择人生道路」 的时候,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,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。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,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,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,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。

洞明自己行在何处,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,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,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。」

多数人所取得成就并不是一开始就直奔某个目的去的,而是边走边找寻目标和意义,当然这个过程绝非坦途,常常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自我怀疑,Ta 大概也不知道走下去会发生什么,只是一条路走得久了,才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,行路的过程也重新定义了自我,回顾的时候才会发现结果可能与初始目标大相径庭。

6、别老抱怨。

「我不敢引用狄更斯的那句名言,说什么我们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,我只敢说,不管好坏,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,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,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 —— 毫无疑问,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。不过,我们仍应留意,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,尤不要因习于抱怨而放松自己、放纵自己。说到底,并没有谁应许过送给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。要是有人应许过而你年幼无知相信了,你长这么大了还继续相信就是你自己的不是了。」[2]

7、别人的路也不平坦。

人生好比滚滚向前的车轮,一路上难免碰到石头,有大有小。一些人会让车轮停下来,试图把石头消灭掉,有些石头个头小,很容易清除,有些体量大,解决起来费时费力。

他们的人生目标不再是走向远方,而是不停地清扫路障,伴随而来是无休止地抱怨,「上天待我如此不公,凭什么我就得一路崎岖坎坷」,在看到别人一路向前之后,还难免心生羡慕,甚至嫉妒恨,这种状态让他们不禁自我怀疑,于是想要加速追赶别人,并且期盼着未来的道路是一路坦途。

但现实情况是石头不断,有些人开始对未来产生担忧,甚至紧张到车轮不转;有些人开始产生迷信心理,四处 「上香拜佛」「求医问药」,期待天降 「如来神掌」 帮他一扫障碍;有些人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怀疑自己还是不是个合格的驾驶员;还有些人需要做一些重复仪式动作,比如不停地擦拭车轮,可擦了一遍又一遍,还是不敢向前。

但其实世上本就没有平坦之路,他们眼中的别人,也只不过是一路颠簸着往前走而已。

8、活在当下。

物理世界中遵循因果规律,因在前,果在后。但人的心理不完全符合这样的规律,因为个体对结果的预期会影响到事情的进展。

比如一个社交焦虑者在上台演讲前内心会对结果产生一种预判,Ta 会想象一种灾难化的后果 —— 自己表达不流畅,会被台下的听众敏锐地捕捉到,然后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够有能力。

这个先入为主的判断就可能对结果造成干扰 —— 越是害怕或担心后果,就越有可能产生让你担忧的事。当你去询问为何在结果出现之前就有这样的担忧时,Ta 可能会告诉你正是过往的很多次不顺利的演讲导致的思维模式。

对过去的纠结影响了现在的状态,进而影响未来。欧文亚龙在谈到死亡焦虑时也曾提到 「神经症迫使病人试图在未来之中找到过去而忘掉当下。」 我们每个个体能做到的只有把握现在,任何对于过去的纠结或是对于未来的恐惧担忧,都将成为自我的枷锁。

参考文献:

1.^查尔斯・汉迪。思想者:查尔斯・汉迪自传:= 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 [M].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7.

2.^ab陈嘉映。何为良好生活 [M]. 上海文艺出版社,2015.

三国风流人物许褚:生前功勋赫赫,死后为何会凄凉无比?
千瓦 (kW)到兆瓦 (MW)转换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