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11月必看藝術展覽2025:用心感受藝術連接生活的每個片刻,遇見視覺與思想的交匯

11 月必看展覽 2025 :《金雅瑛:鏡域舞者 Dancer in the Mirror Field》|M+ 幕牆

由 M+ 與 Powerhouse Museum 聯合委約、Julius Baer 呈獻,金雅瑛 Ayoung Kim 把一場關於「最佳化」與「效率崇拜」的當代寓言,直接投射到城市夜空。作品以迷宮式高科技建築為場域,主角 Ernst Mo 與多個版本的自己在霓虹街景中展開送遞競賽,節奏逼近平台經濟下的日常勞動。

創作結合了「動作捕捉mocap」、「遊戲引擎」 與 「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」,將身體動作「編碼」為影像語彙,在巨幅幕牆上生成近未來的視覺節律。畫面間或嵌入 M+ 與 Powerhouse Museum 的典藏,讓博物館文物化作敘事節點,與都市光影形成跨時空對讀。當觀眾抬頭仰望,兩小時的放映節拍與海風同步,城市的焦慮、速度與欲望在光束中被放大。M+ 亦將舉辦 「Dancer in the Mirror Field」 Artist Talk with 金雅瑛,由 Sunny Cheung 主持、特邀動作指導 Cha-I Kim 參與,從技術到敘事延伸作品脈絡。

展覽日期:2025 年 10 月 3 日至 12 月 28 日

地點:西九文化區 M+ 幕牆

金雅瑛,《鏡域舞者》,2025年,由M+和悉尼動力博物館委約創作並由瑞士寶盛呈獻,2025年,圖片由藝術家提供金雅瑛,《鏡域舞者》

片由藝術家提供

,2025年,由M+和悉尼動力博物館委約創作並由瑞士寶盛呈獻,2025年,圖金雅瑛,《鏡域舞者》,2025年,由M+和悉尼動力博物館委約創作並由瑞士寶盛呈獻,2025年,圖片由藝術家提供金雅瑛,《鏡域舞者》

片由藝術家提供

,2025年,由M+和悉尼動力博物館委約創作並由瑞士寶盛呈獻,2025年,圖1 / 211 月必看展覽 2025 :Eric Okden《何處是吾家》|大館 F 倉地下

把監獄建築化作城市的情感容器。大館全新文化古蹟展覽《何處是吾家》以「移民與流徙」為核心議題,從昔日入境事務處域多利中心的歷史出發,回望被羈留、遣返與等待之間的身體記憶。策展把監獄視為人生旅程中的「中轉站」,在出發與抵達之間,身份如何被定義、被書寫、又如何被看見。展覽由美國費城藝術家 Eric Okdeh 主導壁畫計劃,延續他一貫的社區參與方法,透過深度訪談把難民與新移民、前水警與懲教人員的真實敘事,轉譯為可閱讀的圖像語彙。

與 Christian Action 合作蒐集的口述與檔案,輔以小型展示與場域標註,讓觀眾在清晰的動線中快速理解脈絡。沒有冗長的說理,重點是看見與聆聽:名字、故事與牆面並置,將宏觀議題落回個體。

展覽日期:2025 年 10 月 1 日至 2030 年 12 月 31 日

地點:大館 F 倉地下

11 月必看展覽 2025 :《保持在線:雲中遊蕩》|大館賽馬會藝方 & F 倉

作為全景式項目「保持在線:2008 年後的藝術與中國」的首章,《保持在線:雲中遊蕩》把 2008 年以來的數碼轉向拉至眼前,以展場為介面,回應互聯網如何重塑我們的觀看、連結與勞動。策展人皮力博士與郭瑛。從逾 35 個藝術單位中精選約 50 件作品,將「資訊泡沫」「人工智能」「線上/線下社群」與「技術對勞動本質的影響」拆解為八個主題單元,讓觀眾在步行之間閱讀時代的演算法。從 aaajiao、曹斐、陳界仁到陸揚、苗穎、孫原和彭禹、西京人、楊嘉輝、葉甫納等,作品跨越裝置、錄像、聲音與參與式行動,像一張緊貼生活界面的動態地圖,呈現我們如何「活在網路裡」。

展覽把賽馬會藝方與 F 倉並置成雙重結構:一邊是資訊湧動的「前台」,一邊是生產鍊與數據語言的「後台」,提示觀看本身亦是一次即時運算。策展團隊同時設計錄像放映、分享會與學習節目,鼓勵觀眾把屏幕經驗轉化為現場對話,把「滑動」變成「駐足」。展覽的第二章「保持在線:全球供應」將於 2026 年 2 月 27 日至 5 月 31 日接力登場,從製造與流通的鏈路再度回看影像與物的關係。

展覽日期:2025 年 9 月 27 日至 2026 年 1 月 4 日地點:大館賽馬會藝方 及 F 倉

11 月必看展覽 2025 :《Maria Lassnig:Self with Dragon》|Hauser & Wirth Hong Kong

奧地利先鋒畫家 Maria Lassnig以「身體意識」重塑自畫像語言。描繪的不是外貌,而是身在身體之內的感受。她在香港的首個個展《Self with Dragon》精選 1987–2008 年間的繪畫與紙上作品,讓觀眾在抽象與具象、肉身與神話意象的來回之間,讀取情緒與知覺如何被可視化。

展覽題名指向藝術家筆下與「龍」的對話:身體可能斷裂、延展或變形,卻始終回到感覺本身;語言與圖像在畫面內交織,構成 Lassnig 一以貫之的研究路徑。作為她在香港的首展,《Self with Dragon》不只是一串經典作品清單,更像一次身體如何「發聲」的現場練習。

展覽日期:2025 年 9 月 26 日 – 2026 年 2 月 28 日 地點: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8 號 地下

Installation view, ‘Maria Lassnig. Self with Dragon’, 2025, Hauser & Wirth Hong Kong. Photo: South HoMaria Lassnig Studio Maxingstraße,Selbst mit Drachen (Self with dragon) , 2005 維也納,1983 年 照片:Kurt-Michael Westermann © Maria Lassnig FoundationViktory (Victory),1992Maria Lassnig, 2002. Photo: Bettina FlitnerInstallation view, ‘Maria Lassnig. Self with Dragon’, 2025, Hauser & Wirth Hong Kong. Photo: South HoMaria Lassnig Studio Maxingstraße,Selbst mit Drachen (Self with dragon) , 2005 維也納,1983 年 照片:Kurt-Michael Westermann © Maria Lassnig FoundationViktory (Victory),1992Maria Lassnig, 2002. Photo: Bettina Flitner1 / 511 月必看展覽 2025 :《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》|M+ 博物館

M+ 博物館將隆重呈獻《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 Dream Rooms: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0s–Now》。展覽以「環境藝術」為核心,帶領觀眾穿梭於物件、光線、流動影像與聲音交織的空間,體驗最具沉浸感的藝術場域。

自 20 世紀中葉以來,環境藝術逐漸成為全球藝術發展的重要一環,為當今廣受歡迎的沉浸式體驗奠下基礎。然而,這段歷史長期以來多以男性藝術家為焦點,女性藝術家的貢獻往往被忽視。是次展覽將聚焦多位來自亞洲、歐洲、北美與南美的女性藝術先驅,展出一系列以原作規模重建的環境作品。這些重建皆經過嚴謹研究,並與專家及部分藝術家本人攜手合作,力求忠實還原歷史現場。

展覽原構思由慕尼黑藝術之家於 2023 年首度推出,而香港版本將進一步加入亞洲女性藝術家的環境創作,與原有展品形成跨文化對話,呈現更為廣闊而多元的視野。透過這場獨特的沉浸式體驗,觀眾不僅能回溯藝術史上被掩蓋的篇章,更可重新思考女性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位置與力量。

展覽日期:2025 年 9 月 20 日至 2026 年 1 月 18 日

地址:西九文化區 M+ 博物館 二樓西展廳

朱迪.芝加哥,《羽毛室》,1966/2023年 朱迪.芝加哥,《羽毛室》,1966/2023年

11 月必看展覽 2025 :《2025 古蹟周遊樂|巡迴展覽》|全港多個歷史建築

把城市當成一個會呼吸的博物館。「2025 古蹟周遊樂暨巡迴展覽」以電影視角打開香港的建築記憶,帶你走進曾作為取景地的十幢歷史建築,從光影與結構之間讀懂城市的前世今生。活動橫跨導賞與展覽兩條動線,免費入場與免費導賞團讓大眾更貼近保育現場。重點路線包括「舊域多利軍營軍火庫及 GG 座」、「香港中華基督教YMCA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」、「香港三育書院」「聯和市場—城鄉生活」,以及「聖士提反書院」。同場亦串連 「HKFYG前粉嶺裁判法院」、「香港域多利道扣押中心原址」、「東華義莊」、「香港大學大學堂」與 「舊贊育醫院主樓」,從殖民年代到現代教育建築,一次看全。

展覽以「看電影」為引子,延伸至城巿規劃、社群生活與醫療慈善的多重脈絡,提醒我們:一幢樓宇不只是外牆與立面,更是城市集體記憶的容器。建議預先查看各點開放時段並網上報名導賞,把半天時光留給步行與慢看。喜歡打卡的你,也別忘了抬頭觀察窗鉸、灰塑與拱券等細節,這些都是香港風格的密碼。用最輕鬆的方式打開屬於自己的城巿場記簿。

參觀與導賞團:2025 年 10 月 1 日 – 11 月 30 日巡迴展覽日期:2025 年 10 月 1 日 – 12 月 30 日

11 月必看展覽 2025 :《凡爾賽宮 太陽王的失落花園》VR 體驗|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

今個夏天起,身在香港也能「穿越」到 17 世紀的法國凡爾賽宮。由法國文化機構 Visionairs 精心策劃的《凡爾賽宮 太陽王的失落花園》虛擬實境 VR 體驗,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展開。讓觀眾戴上 VR 裝置,即可回到 1682 年,走進路易十四親自構思卻早已消失的三大傳奇空間。

體驗以沉浸式科技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之旅。錯綜複雜的綠林迷宮,到極盡奢華的水晶洞穴,以至被珍禽異獸環繞的奇幻花園,每一步皆揭示「太陽王」在凡爾賽花園中傾注的權力與野心。伴隨皇家園藝師 André Le Nôtre 的專屬旁白,觀眾不僅能感受宏偉建築與園林藝術的壯麗場景,更可窺探皇室背後的歷史故事。展覽運用 VR、AR 及 AI 等創新技術,將凡爾賽宮的榮景生動重現,讓觀眾體驗一場跨越時空的宮廷盛宴。是一次近距離探索皇權與美學的難得旅程!

展覽日期:2025 年 5 月 28 日至 11 月 30 日

地址: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 博物館道 22 號地下 1 至 3 號舖 Visionairs

11 月必看展覽 2025 :《莫臥兒王朝瑰寶──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》|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

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「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 V&A」 攜手呈獻「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:莫臥兒王朝瑰寶──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」特別展。是次展覽聚焦 1560 至 1660 年間的莫臥兒黃金時代,呈現阿克巴、賈漢吉爾與沙賈汗三位皇帝如何融合南亞、中國、伊朗及歐洲文化,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宮廷藝術風格。

展覽分為四大單元,展出逾 100 件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館藏,包括宮廷繪畫、精緻珠寶、典雅玉器、華麗紡織品、兵器及建築構件,盡顯工藝美學的多元風貌與巔峰成就。當中不乏展現中西文化交流的藝術佳作,如莫臥兒宮廷玉器受中國紋飾啟發,而乾隆帝亦對莫臥兒玉雕推崇備至,命匠人加以仿製,體現跨文化對話的深遠影響。展覽更特別邀請本地藝術家參與策展設計,融入多媒體互動裝置及香港元素,讓觀眾以嶄新角度走進歷史,感受這段跨越地域與時代的藝術盛宴。

展覽日期:2025 年 8 月 6 日至 2026 年 2 月 23 日

地址: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 8 號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廳 8

吊墜

莫臥兒宮廷作坊

約 1610–1620 年

玉鑲紅寶石、祖母綠、金

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 02535(IS)

©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, London「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:莫臥兒王朝瑰寶——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」展品(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)吊墜

莫臥兒宮廷作坊

約 1610–1620 年

玉鑲紅寶石、祖母綠、金

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 02535(IS)

©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, London「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:莫臥兒王朝瑰寶——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」展品(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)1 / 211 月必看展覽 2025 :《唐風萬里: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》|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

香港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聯同內地 28 間文博機構,於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辦專題展覽《唐風萬里: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》展覽劃分八大單元,透過 298 件珍貴唐代文物,包括 29 件香港本地出土文物,全面勾勒盛唐時期的多元風貌與開放胸懷。

展品涵蓋都城規劃、市民生活、思想體系及文人風雅,亦展現唐代工藝之精湛與藝術之繁盛。觀眾可近距離欣賞唐三彩、陶俑、金銀器及書畫等珍品,體驗大唐盛世的文化氣象。值得一提的是,展覽特設「揚帆出海」單元,突顯香港於唐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關鍵地位,印證本地在古代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。更讓觀眾重新認識香港與盛唐文明緊密相連的歷史篇章。

展覽日期:2025 年 6 月 28 日至 12 月 31 日

地址:尖沙咀九龍公園 香港文物探知館 專題展覽廳及一樓

「唐風萬里: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」展覽 。圖示宋人《明皇擊球圖卷》描繪唐玄宗(明皇)李隆基和妃嬪騎馬擊球情景。「唐風萬里: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」展覽 。圖示宋人《明皇擊球圖卷》描繪唐玄宗(明皇)李隆基和妃嬪騎馬擊球情景。

相關文章

2025必看時尚展覽:Virgil Abloh回顧展、Armani先生親自策展、羅浮宫首場時裝展⋯⋯

Fashion相關文章

Schiaparelli回顧展將於2026年3月登陸倫敦V&A博物館,呈獻超現實主義的時尚傳奇

Fashion

“消失”多年的汤灿现身:现在47岁在高档餐厅高歌,模样大变!
【教程】如何通过电脑访问下载宝